一、六经主证

六经方证的主证,是辨证的关键,是最可靠的临床依据。先抓主证,才能进一步认清兼证和变证,分清辨证的层次,而使辨证的程序井然不紊。

  • 太阳病: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
  • 阳明病:胃家实。
  • 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
  • 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 少阴病:欲寐、脉微细。
  • 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二、六经方证

以方证而言,则有:

  • 以发热、汗出、恶风为主的桂枝汤主证;
  • 以恶寒无汗、身痛气喘为主的麻黄汤主证;
  • 以口苦喜呕、胁痛胸满、往来寒热为主的小柴胡汤主证;
  • 以烦渴、汗出、高热、脉大为主的白虎汤主证。
  • 以不大便、腹满痛、潮热谵语为主的大承气汤主证;
  • 以吐利腹满、饮食不振、自利益甚为主的理中汤主证;
  • 以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为主的四逆汤主证;
  • 以消渴、气上撞心、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为主的乌梅丸主证。

三、六经主证兼证

凡在主证基础上而见新的证候的,就叫做兼证。兼证必须在主证的前提下出现,它附于主证而存在,但又补充了主证证候的不足。

如桂枝汤的主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若兼见气喘,或者兼见项背强几几等,这便是桂枝汤的兼证。

兼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和主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自然形成的证候,所以它离不开本经发病的范围。如桂枝汤兼证的喘和项背强几几,都和中风表不解有关。

如果属于六经提纲证的主证,而出现另一经兼证的,则往往属于合病与并病的范围,就不能按兼证来看待。如太阳病的提纲证,而又出现胸胁苦满的证候,则多为太阳与少阳并病。如果太阳病的脉浮身痛和阳明病的心烦、口渴同时出现,则叫“二阳合病”。

四、六经变证

变证是指太阳病或者少阳病,由于医生误治,使原有的主证已罢,而变生他证,不能以正证名之,就叫变证。

主证和兼证都随六经方证而出现。它们在病机上比较一致,分歧并不太大。其来龙去脉也较清楚,所以有规律可循。至于变证则不然,它不受六经为病范围所约束,而以独特地灵活多变的姿态出现,它包括了伤寒以外的许多杂病。

《伤寒论》约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论“变证”的。变证是被医生治坏的病。例如太阳病,在治疗上没有发汗,而误用了或吐、或下、或火的各种治法,由于治疗的差错,使原来的表证不复存在,而新的变证从此油然而生。变证在临床确有其事,对它的论述,也是十分必要的。

五、六经夹杂证

六经夹杂证可以从2个方面理解:

一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比较复杂,往往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对疾病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认识。比如《伤寒论》的夹杂证,除小建中汤和炙甘草汤治夹虚证外,还有夹饮气的小青龙汤证,夹宿食的大承气汤证,夹里寒的桂枝人参汤证,夹上热而下寒的黄连汤证等等,不胜枚举。

二是疾病的发生、发展,由于人体的体质不同,如体质的强弱,脏腑的厚薄、性别的男女、年龄的老幼、居住的南北等等差异,决定了感邪虽一,发病则殊的现实。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