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歌诀

(一)传统八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

(二)新八总穴歌

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三里;
腰背委中,胸肋阳陵,少腹阴交,颅脑太冲。

二、起源与发展

四总穴歌原载于明代朱权所著的《乾坤生意》,此后《针灸聚英》、《针灸大全》、《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大成》都将其收入书中。八总穴歌见于《针灸大全》,其实八总穴是四总穴的拓展,在四总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四个穴位。

四总穴的来源依据是《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中“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这就引出手太阴经的列缺穴、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足太阳经的委中穴(也就是“腘”)。四总穴就这样总结出来,分治头项、面口、肚腹、腰背等部的疾患,成为中医针灸“远道取穴”的典范。

在现代实践运用中,又把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环跳穴,换成太冲穴,进一步完善了周身的全覆盖,更系统更全面。

三、8总穴主要功能和适应症

Ⅰ【合谷穴

属性:

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五行属火。

位于手的拇指和食指 (虎口)连接部到指骨合会处,在两个骨头相合时突出如山谷的位置故称合谷穴。

合谷穴位图
主要功能:

通经活络,疏风解表,镇痛安神。

凡是嘴周围和脸面上的疾病都可以用合谷穴治疗,如鼻、眼、齿、喉各病均有卓效。

适应症和配穴验案:
  • 口腔溃烂疼痛用合谷不愈则为虚寒证。合谷穴、足三里穴加艾灸。
  • 牙痛属头面,左治右,右治左,用动气针法可立止齿痛。凡病痛喜按为虚,拒按为实。虚则补之,合谷穴用补法。凡牙痛尿时加重,久治不效,必非实火,乃肾虚作痛,以六味地黄丸加骨碎补5钱煎汤,可速愈也。
  • 合谷穴+太冲穴,称为“四关穴”。合谷属阳经代表性“原穴”,太冲属阴经代表性“原穴”,基于阴阳相交之理,对肝阳头痛、头晕目眩,癫痫癔症,失眠和思想不集中等有卓效。
  • 合谷穴+曲池穴:治头面各种疾病的要穴。曲池走而不守,合谷升而能散,二穴相合,清热散风,为清理上焦的妙法。以合谷之清载曲池之走,上升于头面诸窍,能扫荡一切邪秽,致全体机能之旺盛。可治风疹、青春痘等。
  • 合谷穴+三阴交:补合谷泻三阴交能堕胎,补三阴交汇合谷能安胎。
  • 合谷穴+复溜穴:补合谷泻复溜可止汗,泻合谷补复溜可发汗。
针法灸法:
  • 针法:直刺0.5~1寸,或往掌碗部20度夹角斜刺(头面诸疾)1~1.5寸。
  • 灸法: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温灸5~10分钟。

Ⅱ【太冲穴

属性:

大冲。属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俞穴,五行属土。

位于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波动处。

太冲穴位图
主要功能:

平肝息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凡是肝郁不舒,胸肋胀满,眼睛红肿等由肝引发的病症,因肝阳亦引发头痛、高血压、脑溢血等脑颅病,故适用于脑颅诸多病症。

适应症和配穴验案:
  • 暴风火眼,过度用眼的人,常按太冲穴,可以缓解眼疲劳。
  • 岔气腰痛,太冲穴也是针下有神功。
  • 太冲穴+合谷穴:见上[合谷穴]。称为“四关穴”。合谷属阳经代表性“原穴”,太冲属阴经代表性“原穴”,基于阴阳相交之理,对肝阳头痛、头晕目眩,癫痫癔症,失眠和思想不集中等有卓效。
  • 太冲穴+百会穴:治头顶痛。正头顶痛中医称瘚阴头痛,属肝经。
  • 太冲穴+内关穴:治胸闷心烦。胸闷位于胸脘,其因在于肝,故太冲配内关。
  • 太冲穴+足三里+内庭穴:治三叉神经痛,症见烦躁、易怒、口渴等症,属实胃脾气火者。
针法灸法:
  • 针法:从足背向下进针,直刺,0.3~0.5寸。
  • 灸法: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温灸5~10分钟。

Ⅲ【列缺穴

属性:

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肺经与任脉交会穴。

位于手腕横纹以上尺骨陷中,桡骨茎突上方,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间,有如裂缝间隙,故名列缺。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

列缺穴位图
主要功能:

宣肺平喘,疏经通络,利水调肠。

凡是与肺系有关的疾病,和颈部经常出现病痛的均有治疗作用。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落枕、咽喉疼痛、偏头痛、口歪眼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

适应症和配穴验案:
  • 常用来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偏正头痛、脖子僵硬等。
  • 列缺穴+合谷穴:为“原络”配穴,可治疗头痛、牙齿痛、前额痛。
  • 列缺穴+照海穴:可治尿蛋白。
  • 列缺穴+太谿穴:为“八脉交会穴”配穴,用于治疗阴虚咽喉肿痛、咽炎、失音。
  • 列缺穴+足三里:治疗喘息、支气管炎。
针法灸法:
  • 针法:向肘或腕方向微斜刺0.3~0.5寸。
  • 灸法: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温灸5~15分钟。

Ⅳ【阳陵泉穴

属性:

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是胆经脉气所入之合穴,八脉交会穴之筋会。五行属土。

位于位于膝下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用正坐,垂足,约成90°,上身稍前俯,用左手手掌轻握右脚膝盖前下方,四指向内,大拇指指腹所在位置的穴位即是。

阳陵泉穴位图
主要功能:

清肝利胆,舒筋止痛,通利关节。

凡是与胆道系统有关的疾病,和胸胁部位经常出现病痛的均有治疗作用。此穴治筋病,主治腿痛痉挛,半身不遂,紧张性头痛,偏头痛,胸肋拘急,各种拘挛性疼痛,蛇盘疮后遗症、神经痛,关节痛,风驰电掣那样游走不定的疼痛,过敏性鼻炎,情绪性胃痛,时发性荨麻疹,痛风等。

适应症和配穴验案:
  • 用阳陵泉治疗胆腑病症,一切胆道系统疾病皆能治疗,如黄疸、胆囊痛、胆囊炎、胆石症等。
  • 由肝胆失调所致的口苦咽干、发热里寒、寒热往来、身目色黄、尿黄便秘等症状用之皆效。
  • 故凡治筋病,多先取本穴,再取他穴。如治筋脉病症、膝关节病症、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偏瘫、坐骨神经痛、扭挫伤、脚气等。
  • 胁肋部是由少阳经脉所过,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又为筋会,所以具有理气止痛、舒筋活络的作用。临床常用于肋间神经痛、胸胁挫伤、肋软骨炎、胸膜炎等以胸胁痛为主症的疾病。
针法灸法:
  • 针法:直刺1.0~1.5寸。
  • 灸法(此穴一般少用灸法):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温灸5~15分钟。

Ⅴ【内关穴

属性:

内关,属手瘚阴心包经,为心包经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别名:阴维穴。

位于腕臂内侧正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时,手掌向上,握拳或手掌上抬,使腕部出现两条筋,将另一只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手食指下两条筋中间就是内关穴。

内关穴位图
主要功能:

调节心血,宽胸解郁,疏导水湿。

凡是与心机能系统有关的疾病,和心胸部位经常出现病痛的均有治疗作用。可以疏通经络治疗心包经及前臂诸疾,如邪犯心包影响心脏的神志病和气滞脉中心络瘀阻所致病征,情志失和、气机阻滞而致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以及气滞经络,气滞血瘀等病征亦属本穴主治。内关还善治胸痛、胁痛、胃痛、心痛、结胸、反胃、胸脘满闷、胁下支满、腹中结块以及疟疾等。

适应症和配穴验案:
  • 心律不齐、冠心病心绞痛等。针灸内关穴能够改善心律失常症状,且这种调节呈双向、良性调整。即当心动过速时,可以通过刺激内关穴抑制;心动过缓时,可以通过刺激内关穴缓解。
  • 针灸内关治疗胃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尤其对急性胃痉挛效果更佳。心绞痛发作时,如一时无法找到硝酸甘油片缓解疼痛,可用拇指指端按压内关穴,轻症者一般3-5分钟后心绞痛便可缓解。
  • 按揉内关穴具有降逆止呕的功效,对晕动症、消化系统疾病、妊娠反应、高原反应等引起的恶心呕吐有良好效果。同时,按摩穴位,气随经络至膈肌,可解除膈肌痉挛、宽胸顺气,可用于治疗呃逆。
  • 内关穴+中脘穴+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
  • 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治上肢不遂、手振颤。
  • 内关穴+患侧悬厘穴:治偏头痛。
  • 内关穴+大陵穴+神门穴:主治失眠。
  • 内关穴+郄门穴:主治心痛。
针法灸法:
  • 针法:直刺0.5~1.0寸。
  • 灸法: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温灸5~10分钟。

Ⅵ【足三里穴

属性:

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是胃经的合穴,也是胃下合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强壮要穴。

位于小腿部,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时,将手掌除大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将手掌横向置于外膝眼下,小指下方的水平线,与胫骨旁量一横指(中指)的交点即是。

足三里穴位图
主要功能: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凡是与脾胃功能有关的疾病,和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均有治疗作用。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适应症和配穴验案:
  • 对于脾胃病症如胃痛、呕吐、肠鸣、便秘等均有疗效,古有“肚腹三里留”的说法。对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
  • 脾主肌肉,所以还能治一切肌肉病患。
  • 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 能缓解心悸、气短、虚劳等症,因脾胃失运则可导致气血亏虚。
  • 治虚脱:足三里为回阳九针穴之一,能补中气、回阳固脱。
  • 对于痰湿所致的痰饮、痫证、癫狂等,可选用本穴,因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则水湿凝聚成痰。
  • 胃经循行部位足、膝、股等处的疾患如下肢不遂、痿痹、足膝酸痛等也可使用足三里。
针法灸法:
  • 针法:直刺1.0~2.0寸。
  • 灸法:艾柱灸3~7壮,或艾条灸温灸5~10分钟。

Ⅶ【委中穴

属性:

委中,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五行属土。因穴内周边有大量的血管,古人列为禁灸,针灸时应特别注意。

位于膝后区,腘横纹的中点,在腘窝正中。取穴时,膝盖后腘横纹正中点,按之有动脉搏动处,即为此穴。

主要功能:

清血泄热,舒筋通络,祛湿利节。

凡是与关节有关的疾病,和背腰腿部疼痛诸症均有治疗作用。主治中暑,衄血,癫痫,疟疾,下肢痿痹,膝肿痛,腰脊强痛,及急性胃肠炎,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

适应症和配穴验案:
  • 对于腰脊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等下肢疼痛或肢体不利症状治效明显。
  • 肾主骨,骨关节问题,可用委中穴。
  • 对于皮肤病,例如皮肤瘙痒,丹毒,湿疹,疔疮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 可以缓解腹痛,急性胃肠炎,吐泻,小便不利,遗尿。
针法灸法:
  • 针法:直刺1.0~1.5寸。因内布大量血管,下针后忌过度捻转提插。
  • 灸法: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温灸5~10分钟。

Ⅷ【三阴交穴

属性: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穴。

位于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取穴时,内踝尖上直上3吋,约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三阴交穴位图
主要功能:

益气和血,健脾化湿,滋补肝肾。

凡是与泌尿、生殖、消化系有关的疾病,和小腹部位疼痛诸症均有治疗作用。是治疗妇科病、男科病、血证以及肝、脾、肾相关疾病的常用穴位,是治疗妇科病的第一穴。

适应症和配穴验案:
  • 可治疗与精血有关的男女生殖方面的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产后恶露不尽、痛经等妇科病症。
  • 用于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疝气等男科病症。
  • 本穴是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四肢,因此本穴可治疗下肢瘫痪、麻木、痹痛等相关病症。
  • 对阴囊湿疹、外阴瘙痒、会阴肛周局限性湿疹等有特效。因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失运则水湿下注,故可出现上述湿疹、脚气、瘙痒症,刺之本穴可从健脾化湿之功,从本论治。
  • 可用于咽喉肿痛,其原理是根据经络所行之用,因脾经“来咽,连舌本,散舌下”,肾经“夹否本”,肝经“循喉咙”之后,因此治疗咽喉疾病有特效,尤对慢性咽炎、梅核气最效。
  • 三阴交+合谷穴:针刺三阴交施用泻法,合谷用补法,可以使子宫收缩,用于坠胎、下胎、难产、产后胞衣不下等产科疾患。
  • 三阴交+足三里+肾俞+命门+关元+太溪:针灸并用,治疗急慢性肾炎肾病疗效确切
针法灸法:
  • 针法:直刺1.0~1.5寸。针刺三阴交时应当缓慢进针,以防触及胫神经。孕妇应慎针或禁针,可引起流产。
  • 灸法: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温灸5~10分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