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草并不是一种草,而是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果实。又叫椿荚,樗荚,凤眼子,樗树凸凸,樗树子,臭椿子,春铃子等。

《中华本草》:凤眼草

拼音Fènɡ Yǎn Cǎo

英文名Fruit of Tree-of-heaven Ailanthus

别名椿荚、樗荚、凤眼子、樗树凸凸、樗树子、臭椿子、春铃子

出处出自《品汇精要》

来源药材基源: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果实。

传统中药运用中,认为它功能主治治痢疾,肠风便血,尿血,崩漏,白带。摘录一些应用案例:

  • 治肠风泻血:椿荚,一半生用,一半烧存性,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温米饮调下,不拘时候。(《圣济总录》椿荚散)
  • 《药材资料汇编》:”治肠风便血,小便下血,疗骨鲠。”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它具有抗菌作用:凤眼草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的有效杀菌浓度为1:4,对伤寒杆菌作用更强,有效杀菌浓度为1:64,调整pH至7.o-7.6时,杀菌作用增强2-4.7倍,说明其杀菌作用不是由于药物本身的较强酸性所致。

汇总起来:

  1. 古人一般用来中下焦止血。
  2. 现代研究发现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阴道滴虫等具有强灭菌作用。
  3. 囿于古代并没有条件对细菌研究了解,更多基于实践应用总结。古代的实践经验总结中也几乎与胃肠道杆菌群诱发的病症相关。

引发联想的是一篇民间社会验方:(详见 https://www.balacha.com/t/11651 )

在《中国名医验方》里刊载:河北张氐用祖传验方治疗某女62岁,患有心胃痛病10几年,每吃稍凉的饮食,胃疼就发作,经多次开方治疗,缓解一时,但屡屡重犯,不能根治。经民间中医介绍服用此方后,从此不再犯胃痛。

那么,此中药在这里治的可能就不是一般胃病了,中医治胃病还是很有治根疗效的,而此患者多次看病用药,还是屡屡重犯,这更象是现代所说的“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病症,而不是一般的胃病。

从古今医案与现代化学研究上综合表明,“凤眼草”或许是灭杀胃肠道各类杆菌包括幽门螺旋杆菌的特效中药之一。

虽然科学研究成果并没有列出这一功能,但没有研究并不说明事实不存在。反面实践应用中的案例更容易总结出诸病大多与胃肠道的各类杆菌有其相关性。

此药药性平和无毒,有条件的医者可实践一试。

发表回复